本報通訊員 豫組軒
河南林州市有位“終身支書”“百姓福根”,他就是臨淇鎮(zhèn)白泉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根。今年76歲的他,從1966年開始任村黨支部書記。50多年來,他一心裝著群眾,帶領大家腳踏實地,克服地理環(huán)境和自然條件惡劣,經(jīng)濟基礎薄弱等難題,一步一個腳印引著大家奔向小康大道。
“補天造地”奏響創(chuàng)業(yè)曲
白泉村坐落太行大山深處,全村135戶、500多口人,分布在10個自然組,周圍山高坡陡,腳下崖深峽長,歷史上是個有名的深山區(qū)特困村。張福根擔任村支書后,腳踏實地辦了四件大事,奏響了創(chuàng)業(yè)四部曲:劈山修路,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;打旱井,50多年來共打了1685眼,沒讓百姓去遠處打過水;植樹造林,憑借一雙手兩個肩,一把镢頭一張锨,綠化了2萬畝荒山,現(xiàn)在的林木保有量為100余萬棵,林業(yè)收入逐年遞增,成為白泉村用之不竭的“綠色銀行”;發(fā)展旅游,建了白泉山莊,開辟景點搞旅游致富……半個世紀的時間,白泉村富了、群眾的日子好過了,張福根也成了百姓的“福根”。
“百姓福根”的事跡傳到首都北京,2011年時任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帶領記者趕到林州,走了1個多小時山路,到白泉村見了張福根,走村串戶實地采訪,深受感染,寫下《太行之愛——一首奉獻當代的頌歌》,由衷贊嘆“太行山,你的孩子為什么這般神勇?誰給予他們補天之力?誰給予他們造地之能?”
喊破嗓子,不如甩開膀子
半個世紀以來,白泉村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代價。喊破嗓子,不如甩開膀子,干出樣子。村集體決定的事,他都要自己先干,讓群眾看,讓群眾比,讓群眾心服口服,幾十年如一日,身不離勞動,心不離群眾。村民們說:“不論開山修路、植樹造林、還是抗旱打井,哪一仗俺支書身上不得掉幾層皮?甚至幾經(jīng)生命危險,而每次大難不死都會有奇跡出現(xiàn)。”
村民們曾為他編了一首打油詩:“老張今年六十八,帶領群眾學南街,身穿背心全身汗,群眾生活勝平川。”正是滿手硬繭的“老張”,帶著村民時刻堅守著用血汗創(chuàng)下的業(yè)績,山道年年維修年年護;荒山綠化年年補植補種;2013年把全村旱井普查一遍,投資30多萬元新打和維修旱井83眼,庫塘治漏兩座,大旱三年村民有了救命水。為建設富強白泉、文明白泉、平安白泉、美麗白泉,年逾古稀的張福根還在四處奔波著,不斷招商引資,發(fā)揮白泉山區(qū)資源優(yōu)勢、新開辦風力發(fā)電和旅游兩大項目,決心盡快把白泉百姓引上小康之路。
不忘百姓的“福根”
張福根認準一個理,只有苦干實干,才能帶領山村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。長達50余年的帶民創(chuàng)業(yè)致富過程中,村黨支部榮獲“全國創(chuàng)先爭優(yōu)先進基層黨組織”“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”等稱號;白泉村先后獲得“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”“全國生態(tài)文化村”“省級森林公園”等榮譽;張福根本人也榮獲一系列表彰。在臨淇鎮(zhèn),干部群眾們稱他是“活著的焦裕祿”“全鎮(zhèn)黨員干部和群眾學習的好榜樣”,“百姓福根”的典型形象影響深遠。白泉村村民在過年時自發(fā)地貼到村委會大門上一副對聯(lián):“半生辛勞富白泉,一腔熱血為百姓”,橫批為“不忘福根”,詮釋了村民對張福根的擁戴之情。
當了50多年的村支書,每次選舉,張福根都是全票。他們說,福根活到一百歲,就讓他當支書當?shù)揭话贇q。張福根說:“我還想再干20年支書,因為要為鄉(xiāng)親們做的事還沒有做完。”